5月31日(星期二)距離5月13日PCR檢測陽性已過18天,其實若不是到醫院回診取藥,我也還不知道兩次PCR的值是多少,畢竟,沒去問,健保快易通也不會載明資料。
PCR檢測CT值
5月13日:12
5月23日:33
5月23日那天PCR檢出陽性其實有點意外,主要是出門前還用快篩(RAPIGEN)篩了一次(陰性),但現場就醫仍得進行PCR才行,結果依舊被抓出來。5月31日因仍有較輕微的症狀,故前往醫院感染科就診,醫師看了系統資料後才告訴我兩次PCR的CT值。
回顧與推敲染疫時間軸,5月13日開始流鼻水之前應該是已被感染,雖然5月11日與5月12日快篩結果呈現陰性,但症狀出現應該是12日已有出現,依據過去的經驗,蠻像感冒的,故也不是很在意,直到13日的鼻水不停、支氣管不適(輕微)才感覺到應該不會那麼簡單,果然回家後快篩結果是陽性,隨後到醫院進行PCR檢測,隔天就收到結果陽性的資料。廠區的規範是當週一、四需要快篩陰性才能入廠,星期三買了快篩劑自行檢驗結果也是陰性,惟星期五症狀明顯後自行快篩結果為陽性,代表,當週體內病毒已經開始擴散,只是量還不到可以透過快篩試劑的結果呈現出來。
染疫後左思右想感染來源,由於這段時間全力配和單位生產的關係,也無假日可言,單純的住家到廠區的路線不外乎是早餐店、捷運與廠區而已,再依據臺灣社交距離的確診接觸警示,能坐在我旁邊時間較長除了捷運乘客外,大概只有廠區內的幹部而已。加上陸陸續續已有多位幹部因染疫而進行隔離,因此,推測區內的感染是有跡可尋的。
染疫後的症狀,以體溫而言,僅頭兩日量測到一次38度C,其餘的量測很少碰到超過37度C的。主要症狀還是以頭痛、喉嚨疼痛、流鼻涕、鼻塞、積痰這幾個為主,由於症狀輕微,一如過去感冒症狀一樣,真的沒去留意或者進行檢測,否則真的不會知道自己已經被病毒找上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滾動更新防疫措施指引,COVID-19確診者與接觸者處置方式也有所更動。5月7日公布的指導措施中(5月8日起實施),居家照護者距發病日或採檢日已達7天,無須採檢直接解隔,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因此,拜這一項更新防疫措施指引,我只需遵從7+7的管制即可,惟考量康復後需回廠區的關係,透過醫院的快篩或PCR檢測仍是需要的,醫師判斷由於體內病毒量已經相對減少,較無傳染風險,且5月26日醫院快篩結果呈現陰性,因此,也就無必要再次進行PCR檢測,倒是藥物開出一星期的份量或許也考量因為鄰近端午節的原因吧。
這18天的過程收到單位長官、師長與親友的問候之意,心理多少還是緩和了下來,畢竟也不是什麼不治之症,雖說疫情仍在發燒,對歷經此過程的我而言,也重新體悟了無常之意,或許是這次閉關後不小的收穫。願疫情遠去,春暖花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