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TO LIVE AND LIVE TO LEARN.

分類: MYTALK (page 6 of 7)

廣島原爆77周年追悼

今天是8月6日,在77年的今天上午8點15分,美軍在廣島投下一顆原子彈。我對這段歷史並沒有深究去探索過,畢竟,書面上的文字仍帶有若干主觀的意識存在,任何的評論要站在哪一個立場,其實仍會有失焦的疑慮。當然,作為研究角度,現存史料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歷史不難,難在我們常忘記教訓的記起,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當下,我們又該如何自處以及因應之道,恐怕不是簡短的幾句話就可以實踐,特別是我們又特別的神經大條毫不在意戰爭就在眼前的態度。

史話館: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近40萬日本人喪命,可這場災難本可以避免

距今美軍投下二戰中第一顆原子彈已經77年,然而,我們似乎仍未能明白戰爭對我們真正的意義。如果說政治意圖是目的,戰爭是手段,那麼中國的崛起無疑告訴著世人,我們又將進入重新分配權力的歷史,即便二戰已經結束77年,未能歷經戰爭所帶來殘酷事實的我們,是否真能拾起散漫的態度嚴肅對待中國對臺的各類型戰爭,冷酷的考驗正逐漸侵蝕人們的意識中。

#NHK:被爆77年「広島原爆の日」核兵器のない世界の実現へ祈り続く
#平和記念式典
#CUP:日本投降原因 – 蘇聯參戰比原子彈更重要?
#RFI:中國向台灣周邊發射11枚東風彈道導彈
#史話館: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近40萬日本人喪命,可這場災難本可以避免

中元普渡

烏來

一年會有一兩次上烏來祭祖,像是清明節、中元節。今天因為是趕在寺方為期三天的中元普渡最後一天上山,似乎前來祭拜的民眾也沒有想像中的多,詢問廟方後才知道前兩天是多了點。由於這兩年來疫情關係,其實寺方在動線安排上也煞費苦心以符合目前的防疫規範。我記得前一次上山時烏來飄雨,不過今天豔陽高掛當下,或許是山風徐徐吹來,倒也涼快,絲毫感受不到盛夏的熱浪。

緬懷 安倍前首相

心の奥底よりご冥福をお祈りいたします。安倍元総理、本当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幾度在臺灣遭逢難關的時候樂意伸出援手和表態,願您安息、平靜。
緬懷 安倍前首相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Shinzo Abe

#BREAKING: Former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dead after shooting: local media | via Agence France-Presse

#首相官邸:内閣総理大臣の談話(安倍元内閣総理大臣の逝去について)

#首相官邸:元総理襲撃事案についての会見

疫情終究有散去一天

EBSI 遠眺

支援作業也進入尾聲,心裡總是有那麼一點的心存感激,能在染疫風暴中挺過來,寄希大火燎原後,火燒百合依然綻放那天的到來。

即將登出

在4月19日加入「快篩國家隊」後距今已達67日,期間一度因染疫暫時離開工作崗位,恢復健康後再次投入協助生產行列,在國軍幹部與後備幹部通力合作之下,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如今,即將登出支援行列,很榮幸的與各位幹部在兩個月半的時間的相處裡,透過彼此的意見交換讓參與支援人員對國家隊的使命與任務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感謝所有支援官兵與幹部的相互扶持與合作,讓人生中增添一頁值得回憶的記錄。

謝謝,大家都辛苦了,各位都是最棒的。後會有期!

LDOCE當代英英第六版線上字典網站關閉

雖然行動裝置或者電腦使用線上字典網站很方便,最大的缺點是使用者無法預知廠商是否會一直將網站維護下去。雖然不滿培生的作法(毫無通知),好歹手邊還有紙本字典可以參考,但還要額外再花錢買一個 APP?生氣是自然的。

餐飲外送服務的小細節

疫情擴散當下我想應該會有不少在家隔離的確診民眾、密切接觸者或多或少會透過餐飲外送服務來解決日常三餐或生活用品的購買。以餐飲外送而言,為避免外送人員的困擾,通常要不是將訂餐交給未確診的同住者,要不就將訂餐放置在門口(如下圖),有沒有更妥切的作法?至少我目前尚未碰過。

#網路圖片

圖片是從社群看到的,雖然我隔離期間三餐與生活用品也是透過同住者打點的,但在門口好歹有放張板凳供放置餐點或生活用品,以避免人員的接觸。回到這張圖本身,似乎大多都是這樣的作法,姑且不論這是家人送餐還是餐飲外送服務,這讓人誤會成什麼?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把衡量的標準。

日本有名推友(凪@浪人)叫了 Uber Eats 送來餐點,發現該 Uber Eats 外送員會在餐點與玄關地上鋪上紙張,避免餐點與地面直接接觸(如下圖)。

紙上寫著就他個人而言,蠻反對將餐點直接放在地上,因此,才會擅自墊一張這樣的紙,這是他個人的行為與 User Eats 無關。雖然不清楚臺灣的餐飲外送人員在疫情期間是否有類似的作法,但我想這是一個蠻有趣的觀察,畢竟,訂餐的人也不希望外送人員將餐點直接擺在地上,而外送人員或外送平台也不想增加額外的成本,至於訂餐人需要什麼樣的服務水平,這有蠻大的討論空間,不是嗎?

CT值紀錄與疫後現況

5月31日(星期二)距離5月13日PCR檢測陽性已過18天,其實若不是到醫院回診取藥,我也還不知道兩次PCR的值是多少,畢竟,沒去問,健保快易通也不會載明資料。

PCR檢測CT值

5月13日:12
5月23日:33

5月23日那天PCR檢出陽性其實有點意外,主要是出門前還用快篩(RAPIGEN)篩了一次(陰性),但現場就醫仍得進行PCR才行,結果依舊被抓出來。5月31日因仍有較輕微的症狀,故前往醫院感染科就診,醫師看了系統資料後才告訴我兩次PCR的CT值。

回顧與推敲染疫時間軸,5月13日開始流鼻水之前應該是已被感染,雖然5月11日與5月12日快篩結果呈現陰性,但症狀出現應該是12日已有出現,依據過去的經驗,蠻像感冒的,故也不是很在意,直到13日的鼻水不停、支氣管不適(輕微)才感覺到應該不會那麼簡單,果然回家後快篩結果是陽性,隨後到醫院進行PCR檢測,隔天就收到結果陽性的資料。廠區的規範是當週一、四需要快篩陰性才能入廠,星期三買了快篩劑自行檢驗結果也是陰性,惟星期五症狀明顯後自行快篩結果為陽性,代表,當週體內病毒已經開始擴散,只是量還不到可以透過快篩試劑的結果呈現出來。

COVID-19感染時間軸

染疫後左思右想感染來源,由於這段時間全力配和單位生產的關係,也無假日可言,單純的住家到廠區的路線不外乎是早餐店、捷運與廠區而已,再依據臺灣社交距離的確診接觸警示,能坐在我旁邊時間較長除了捷運乘客外,大概只有廠區內的幹部而已。加上陸陸續續已有多位幹部因染疫而進行隔離,因此,推測區內的感染是有跡可尋的。

COVID-19病毒檢測方式

染疫後的症狀,以體溫而言,僅頭兩日量測到一次38度C,其餘的量測很少碰到超過37度C的。主要症狀還是以頭痛、喉嚨疼痛、流鼻涕、鼻塞、積痰這幾個為主,由於症狀輕微,一如過去感冒症狀一樣,真的沒去留意或者進行檢測,否則真的不會知道自己已經被病毒找上門。

體溫量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滾動更新防疫措施指引,COVID-19確診者與接觸者處置方式也有所更動。5月7日公布的指導措施中(5月8日起實施),居家照護者距發病日或採檢日已達7天,無須採檢直接解隔,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因此,拜這一項更新防疫措施指引,我只需遵從7+7的管制即可,惟考量康復後需回廠區的關係,透過醫院的快篩或PCR檢測仍是需要的,醫師判斷由於體內病毒量已經相對減少,較無傳染風險,且5月26日醫院快篩結果呈現陰性,因此,也就無必要再次進行PCR檢測,倒是藥物開出一星期的份量或許也考量因為鄰近端午節的原因吧。

這18天的過程收到單位長官、師長與親友的問候之意,心理多少還是緩和了下來,畢竟也不是什麼不治之症,雖說疫情仍在發燒,對歷經此過程的我而言,也重新體悟了無常之意,或許是這次閉關後不小的收穫。願疫情遠去,春暖花開。以上。

#中央通訊社
#CASE報科學